【2025 NTHU-NCCU Joint EMI CertPT Workshop 清華政大領英計畫】 清華×政大 EMI 國際認證師資培訓盛會現場直擊








【2025 NTHU-NCCU Joint EMI CertPT Workshop 清華政大領英計畫】
清華×政大 EMI 國際認證師資培訓盛會現場直擊
五天密集研習,來自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、橫跨語言、人文到理工各領域的30餘位教師們齊聚一堂,勇敢走出教學舒適圈,只為深入思考一個核心問題:
「在全英語授課的環境下,學生真的學會了嗎?」
課堂外,他們也在一起學、一起教、一起突破。
學更有效的教法,學彼此的經驗與創新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- 快來聽聽清大、政大老師們怎麼說?
一起聽聽老師們的心聲——那些關於教學、語言與成長的真誠對話
陳柏翰(電機系/光電所)
「剛開始教 EMI,還在摸索,希望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法。」
李雨青(工工系)
「教 EMI 是自我訓練的一部分,怎麼兼顧參與度和公平性,決定了教學效果。」
王遠樵(經濟系)
「我來不只是為了學怎麼用英文教,而是希望讓自己更進步。」
沈雕龍(音樂系)
「EMI 不只是語言,更是打破單向講授、讓學生參與的契機。」
翁嘉遜(特教系)
「就算學生英文有限,我也希望他們能真正學到知識。」
林玉書(英語教育中心)
「一節課全講英文其實很累,互動設計才是關鍵。」
張建文(醫環系)
「最大挑戰是讓學生開口說英文,有機會練習真的很重要。」
林席如(英語教育中心)
「不想當井底之蛙,想認識更多老師的做法,一起成長。」
黃維楨(英語教育中心)
「我想學會怎麼把科技融入教學,引導學生主動學習。」
林雅瓊(外語系/英語教育中心)
「EMI 像是教學的官方背書,學生更容易接受英文授課了。」
蔡昌憲(科法所)
「語言是工具,教學互動才是關鍵,能理解學生的老師無可取代。」
陳韙寧(英語教育中心)
「老師也需要『充電』,觀摩別人的課堂活動設計很有收穫。」
黃滿庭(英語教育中心)
「學生講 broken English 沒關係,勇於犯錯才是學習的本質。」
黃冠榮(工程與系統科學系)
「學生一有回應,我就能引導他們更深一步理解——互動才是真正的學習起點。」
傅化文(分生所)
「學生願意準備、願意說出口最重要,過程中自然會越來越好。」
樊夏 助理教授(政大東南亞語文學系):
「我用英文教了快20年,但這是第一次真正『學習怎麼教』。」
謝佩璇 副教授(政大資訊科學系):
「以「學伴」協助語言程度不足學生的觀點,讓我聯想到自身教學經驗並深受啟發。」
郭桐惟 副教授(政大資訊科學系主任):
「作為主任,我覺得該帶頭走進課堂,和年輕老師一起改變。」
江順楠 助理教授(政大創新國際學院):
「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從學生角度體驗 active learning,真的很震撼。」
劉小慧 助理教授(政大東南亞語文學系):
「還沒開始EMI授課,但這次研習讓我看到教學的另一種可能性。」
郭益昌 助理教授(政大國發所):
「我們不能再只是像在發表paper那樣教書,學生需要的是互動與引導。」
許琇娟 副教授(政大應用物理所):
「理工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法仍有不同,用對方法不論EMI還是中文授課皆能應用。」
吳承翰 助理教授(政大英語教學資源中心):
「API——Always Prioritize Interaction,這句話我會永遠記住。」
孫士勝 助理教授 (政大資訊科學系 ):
「我看到別人怎麼教,也讓我反思自己的設計,這樣的機會太珍貴了!」
陳綉諭 助理教授 (政大外文中心)
「對缺乏教學法背景的教師特別有幫助,內容涵蓋教育心理與課堂應用可依教學情境彈性調整。」
Helena Hrdlickova (斯拉夫語文學系交換講師):
「我不喜歡只有我在講,卻感覺不到學生的反應。」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EMI,不只是一種授課語言,而是一場教學轉型
「不論你教的是哪個學科,學生都值得一堂設計過、能參與的課。」
來自理工與人文各領域的老師們,在這裡找到共同的語言,也開啟了嶄新的教學視角。